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老醫館

黃丙丁家庭醫學科診所-現況外觀照(黃瑞逸拍攝)
黃丙丁家庭醫學科診所內景(圖片來源;《嘉義市醫療業口述歷史》)
高掛於黃丙丁家庭醫學科診所內匾額2(黃瑞逸拍攝)
查看更多照片

黃丙丁家庭醫學科診所

108年嘉義市老醫館故事撰寫
民國45年(1956)黃丙丁醫師於現址設立,原為木造平房,逐漸購置,經由兩次興建,成為四棟店面。現診所已歇業;另外一棟出租給家馨診所進駐。

醫館簡介

  • 醫館名稱: 黃丙丁家庭醫學科診所
  • 醫館科別: 家庭醫學科
  • 開業年代: 1956
  • 執業醫師: 黃丙丁
  • 地址: 600嘉義市東區民族路730號

醫館故事

嘉義小兒科診所,首創附設病房
       
      黃丙丁家庭醫學科診所舊址在民族路730號和732號。創辦人黃丙丁生於日治時期的大正15年(1926),他的父親是位商人,生了十一個孩子,因此包含黃醫師在內共有兄弟七人、姐妹四人,而黃丙丁則排行第六。七兄弟當中的老大(黃文,育生診所負責人)和老四(黃壬癸,慈生醫院負責人),以及黃丙丁等三人都是開業醫生。黃醫師二十六歲相親結婚,兩次婚姻生了六個孩子,第一任婚姻有一女四男,第一任太太車禍過世,續娶第二任,生了么女,長男和次男都行醫。
 
      黃丙丁在他八歲時就讀東門公學校(現為民族國小),畢業後考上嘉中,就讀四年後便跳級考上臺北高等學校(今為臺北師大),原本應該唸三年的高等學校,因為戰爭的緣故,僅讀了兩年學校便授予畢業證書,後來進入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今臺灣大學醫學院)就讀。不過在其就學期間時逢二次大戰,在戰爭末期,黃醫師曾被徵調去當學生兵,主要是在草山、大屯山一帶受訓,他曾說道:「就是那時候學生時代的教練而已,像軍訓那樣,沒什麼科目」,「其實那時日本已經在敗退了,我們就被叫去大屯山邊那邊挖洞做掩護,而且吃的很差。」「飯好像粥一樣,都水水的,配個青菜什麼」。
       
      戰爭期間,黃醫師一直待在臺北,「連回來家裡都沒辦法回來。車都不能坐了」。一年多後,戰爭結束,終於能再回到嘉義故鄉。終戰後退伍回到嘉義,「回來看到這邊燒的亂七八糟,嘉義那個機場還有車站前都是亂」。不過,後來因為四哥被徵召入伍,家中生計困難,黃丙丁選擇先到嘉義市大同國小教書,半年後再回到臺大醫學院繼續完成學業,成為終戰後第一屆學生。

一步一腳印,累積臨床經驗再開業
       
      畢業之後黃醫師先在臺大的小兒科待了兩年,相當現在的住院醫師。回嘉義沒有直接開業的原因,是「想多研究幾年,等到技術成熟,臨床經驗比較豐富」。在省立嘉義醫院服務期間黃醫師都在內科,患者除了肺結核和傷寒外,大多是一般的病。早上要看門診,下午要去巡病房,每位醫師要負擔十幾個住院病患,其中來自鄉下或者海線的病患,多是醫師轉診介紹來,病情大多比較嚴重。

      民國45年(1956),黃醫師離開省立嘉義醫院,來到現址民族路730號開業。診所是四棟連在一起,但最先只有一間木造平房,等到開始看診有收入,再慢慢購置,一共買下五間店面,分成兩次改建,改成四間,才有現在規模。黃醫師開業先以小兒科專業為主,一開張就遇到霍亂流行,後來的開業生涯,黃醫師遇過的重症還有小兒麻痺和腦膜炎。
       
      在黃醫師生活的年代,當開業醫生實在很辛苦,他說:「我一天要看上百名的病人、要巡房,偶爾在夜間曾聘請附近的陸軍醫院軍醫來值夜班,但患者還是要求日間之醫師來看診,因此不得不起來看診,與現在住院制度完全不一樣;去看場電影都會接到緊急通知,趕回醫院,常常忙到三更半夜才能睡覺,常常才剛睡著就被叫起來去急診,一天睡眠時間不過三、四個鐘頭。每天已經這麼忙了,我還得自己找時間進修新的醫學知識。」
     
      「當時社會的醫療主力是地方上的基層診所(只看門診)與地區醫院(包含門診與小規模的病床設備),雖然診所與地區醫院的數量還是不足以應付當時的病人數量,但至少在比較大的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區都有不少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一般大小病都能應付。回想當時,我們這些開業醫生遠比大醫院裡的醫生還要忙,每天接觸的病人非常多,每天動不動就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掛號、等待看診。」

健保啟動 基層診所首遇衝擊
     
      民國84年(1995)3月1日全民健保正式啟動,黃醫師身為基層醫療最前線,對於制度改革感同身受,對健保的改變多所建言。健保施行十年後,黃醫師在民國94年(2005)口述歷史第一次提到基層小型診所遭到衝擊,「健保規定一再改,全面電腦化,對像他這樣老醫生,制度改的讓他應付不來;醫師和病患的關係也失去親密和不如以往密切,醫生社會地位一落千丈,過去已經像金銀一樣,變銅變鐵,現在像紙一樣。」
       
      民國104年(2015),黃醫師以他自己的親身體驗,在《景福醫訊》發表一篇文章,總結健保施行二十年,基層診所遇到的問題,尤其是醫療分級制度的落實。黃醫師分析說,「健保開辦後,這些大醫院更是大小病通吃,來診所看病的人變少了,而小醫院能夠治療的疾病也越來越受到侷限,最後變成比較棘手的疾病,小診所、小醫院也沒辦法治療,只能轉送綜合醫院了。」
       
      黃醫師擔憂分級制度問題衝擊到公共衛生:「大小病都往大醫院去,小診所都沒辦法生存,像他的診所一般都有四、五十位病患就診,後來減少到十多位。診所本來是醫療最前線,有病直接去大醫院,診所患者普遍萎縮三分之一,SARS重症會流行與這制度有關,而慢性病患者一次拿一個月的藥,沒有診所醫師協助指導用藥。診所功能消失,如果再發生以前的傳染病,沒有他們診所醫生幫忙看診,不知後果會多麼嚴重,這反應了基層醫療存在的必要。」
       
      黃醫師更以自家診所為例,說明基層診所和地區醫院轉型困難,「七○年代以後,政府開始興建大型醫院,在各地建立綜合醫院,方便民眾就醫,所以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大型醫院就診,慢慢地,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的生意越來越差,像我這種附設病房的小醫院都逐漸把病房收掉,變成以門診為主的診所,甚至還有醫生乾脆把醫院收掉,到綜合醫院擔任門診醫生。」黃醫師總結了健保施行二十年整理出基層醫療三大問題,健保施行後,基層醫療遭遇的結構性的衝擊,事隔數年,目前仍有改革空間。

黃丙丁見證臺灣基層醫療沿革發展
       
      黃丙丁診所是嘉義第一個開設病房的小兒科診所,讓症狀較嚴重的患者住院觀察,民國73年(1984),黃醫師五十八歲動手術,身體不堪負荷,732號兩棟病房收了起來,閒置很長一段時間,期間曽出租給婦產科,民國92年(2003)蘇育諒醫師接手開設診所,內部重新裝潢,現在則是家馨診所進駐。黃醫師則在730號繼續看診,一直到診所歇業。民國107年(2018)5月,黃醫師過世,享壽九十四歲。
       
      回想黃丙丁醫師從事基層醫療工作超過半世紀,曾擔任嘉義中學家長會長達十二年,也參加嘉義地方法院檢察署榮譽觀護人協進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非常熱心地方公益,見證了臺灣基層醫療的沿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