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老醫館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於1930年12月27日,報導施江東、江西、江南在鹿港公會堂為祖母辦八十一歲慶生會,醫界人士齊聚祝賀。 來源: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施家四兄弟,下方江東、上方江北、左邊江南、右邊江西。 來源:施惠斌
臺灣人士鑑介紹施江東醫師與施江南醫師。 來源:臺灣人士鑑
查看更多照片

四方醫院

109年嘉義市老醫館故事撰寫
施江東醫師於1922年在鹿港開設四方醫院,後遷至嘉義。施醫師出生於鹿港大家族,當時也有兩位兄弟同時於臺北及鹿港開設四方醫院。

醫館簡介

醫館故事

作者:呂道詠

1897年,施江東在彰化鹿港鎮海埔里出生,父母為施瑞呈與陳謹,除施江東另有三子,依序為江西、江南、江北。施家本於康熙年間,由晉江南潯移民至臺灣,後遷至鹿港海埔,並在第六代施瑞呈經營食鹽業下日漸發達。至第七代的四兄弟之時,施家已活躍於臺灣社會,除施江北學法以外,施江東、施江西與施江南皆成為醫生,更積極參與地方政治。

自鹿港公學校畢業後,施江東於1916年考取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並於1921年三月,與施江西一同畢業。畢業後,施江東進入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在1922年辭離返鄉,於鹿港街菜市頭六三六番地,開設了首間「四方醫院」,完成學業的施江西,也在不久之後與其共同經營。執業期間,其實作經驗豐富、醫術高明,使得前來求診的病患絡繹不絕,名氣遠播。時逢嘉義街升格為臺南州嘉義市,阿里山鐵路與林業發展蓬勃,遷往嘉義的鹿港人數量眾多;在同鄉的邀請與嘉義市的興盛下,施江東乃於1933年至嘉義市區元町五丁目六番地(今公明路354號,公明路與成仁街交叉路口處),在「米街」西南角開設四方醫院,鹿港四方醫院則由施江西繼續執業。至1935年,施江南也於臺北開設四方醫院,形成了施家兄弟在全臺同時營業三間四方醫院的盛況。

施江東至嘉義市開業後,主治小兒科、眼科、內科、外科,因醫術精湛,短時間內即轟動全城,成為家喻戶曉的地方名醫。1935年,他被任命為嘉義市委員,同年更因聲高望重,雖以個人名義參選,仍以高票當選嘉義市會議員。1939年,施江東將醫院與住所一同遷至北門町六丁目四二番地(今中山路262號)。醫館設計為分離的兩棟建築,靠近街道的一側,是三個店面大小的三層樓鋼筋水泥建築,作為醫院使用,後方則為一層樓的日式木造建築,為住家空間,中間以庭院區隔。

在政治參與上,過去文獻中關於施江東在日本戰敗之後的活動少有描述,但對施江西與施江南則多有著墨。如施江西便與鹿港士紳丁瑞彬等人,組成鹿港街海外同胞救濟會,為協助戰後臺灣人返鄉而募集大量經費;施江南也在臺北擔任省外臺胞送還促進會幹部,熱心奔走。但在中華民國政府來臺的時代背景下,過去活躍的施家轉趨低調。1951年,施江東開始以樹薯工廠投資為副業;同年施江北過世。1952年,施江東因胃潰瘍逝世,得年五十五歲;直至其離世,嘉義四方醫院才真正結束營業。施家日後離開嘉義,原醫館建築最終轉賣予臺灣合會,作為其營業空間使用。

施江東育有一子一女,皆為養子養女,分別是施江南三女施郁芬,以及施江西次子施民生;後者小學畢業後即考取臺北高等學校尋常科,1951年畢業於臺大醫科,曾於高醫創校時期擔任病理學教授,更至美國羅徹斯特大學任教,最終於羅東醫院退休。據施民生夫人所述,施江東醫師生前樂於助人,並與嘉農棒球隊關係甚佳,常有棒球隊成員成群到家裡作客。施民生之長子施惠斌醫師也提及,如今家族雖然不如以往熱絡,每隔一段時間,施家後代還是會聚集起來。在鹿港祖厝旁,除了施家的家族墓園,第七代江南公二二八罹難紀念碑也設置於此,兩者皆由施江北的四子施優生設計,家族子嗣便匯集此地,一同緬懷祖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