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老醫館

大德醫院原建築現為飲料店租用,尚可清楚見其木造建築外觀。 來源:陳奕達拍攝
諸羅賴家部分家屬合照,圖中為賴尚文,後排右立者為賴尚和,後排左立戴帽者為賴其祿,前排左立者為賴其祥,前排右立者為賴玉盞。 來源:嘉義寫真
1938年03月02日,賴其祿博士論文通過的報導。 來源:臺灣日日新報
查看更多照片

大德醫院

109年嘉義市老醫館故事撰寫
大德醫院由賴其祿醫師於1928年開設,賴醫師為嘉義仕紳大家族後代,曾跟隨杜聰明學習,在現代醫學的研究與實務領域皆有傑出表現。

醫館簡介

醫館故事

作者:鄭乃文

大德醫院開業醫師賴其祿出生於1900年,其父親為嘉義仕紳賴尚焜,賴尚焜曾經於當時大街(吳鳳北路)上經營「德春藥房」,賴尚焜與德馨醫院賴尚遜為兄弟。賴氏家族自19世紀中,即開始在嘉義城內經商,將臺灣生產的龍眼與中國往來做生意。《嘉義賴家發展史》更記載,早自賴家開臺第三世賴時輝,即身懷中藥技術,在嘉義市布街(今公明路)開設「德和藥店」,並運用賴氏家族來臺第一世的開墾區域「埔姜林四十九庄之崙仔頂庄」(今中埔鄉和睦村)的人際及資源,協助清國平定戴潮春事件。

臺灣歷史學者蔡淵洯提出,清國統治時期臺灣屬於新開發地區,地方商賈可憑藉對地方資源的掌握,投入社會慈善、造橋、建廟、鋪路等地方事務,成為「非正式結構的領導人物」,富商家族的成員,為了確立、穩固自身勢力,而砥礪族人「讀書入仕」,賴家在清國統治末期,也是透過這樣的方法,進一步提升家族地位。

在嘉義城生活的賴家,在清朝於甲午戰爭中戰敗後面臨巨大難關,1895年清國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向臺灣的清國遺民提供兩年的時間,考慮是否移回清國,賴家五世賴世英經過一番掙扎思量,考量到家族的田地跟來臺祖先的墓園都在臺灣,認為「不可輕遷」,於是決定讓整個家族持續留在臺灣。

即使遭逢國族認同與政權轉換的巨大變動,日治時期的賴家,仍舊勉力維持積極進取的家族門風,賴世英的七名子嗣,包括有長子賴尚焜、賴尚文、賴尚明、賴尚益、賴尚遜、賴尚剛及賴尚和等人,或經商有成、或參與詩社,也有從醫或延續藥房事業者。

其中,賴尚焜之子賴其祿,1908年進入嘉義公學校(今崇文國小)就讀,1914年畢業,再就讀該校實業科,1916年畢業。1922年與新營庄望族 ,沈少山秀才之次女沈欵結婚。1926年,賴其祿與張乃賡、王天星、楊火木、李連頂等人同屆畢業於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後又再到日本赤十字社臺北支部醫院深造。根據嘉義市志描述,賴其祿因嚮往祖國,所以曾到福州、上海、蘇州、杭州、南京、漢口等地參觀考察醫療情形。

回到臺灣後,賴其祿1927年再度到日本東京順天堂病院吸取臨床經驗,取得日本國家醫師資格後才回臺。回臺後,從臺北醫學專門學校(今臺大醫學院)取得業士資格後再返鄉。1928年,在南門町二丁目四十三番地(嘉義南門圓環邊,今光華路2號),創設大德醫院。

1932年,他暫時中斷大德醫院院務,將院址租予同窗好友張乃賡,前往總督府警務局擔任囑託醫。又於1935年,至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擔任囑託醫,並與當時以研究蛇毒聞名的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今臺大醫學院)教授杜聰明,一同鑽研藥物學及藥理學。在1938年發表相關論文〈Gumarin的藥物作用〉與〈暹羅產蛇毒對家兔血糖量的影響報告〉後,獲得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38年,他重啟大德醫院,主治小兒科與內科。從此就在大德醫院執業達約五十年之久。

賴其祿與其妻沈欵兩人,共育有四男六女。子女成人後,各自成家立室,並服務於醫學藥學界、教育界、商界與政治界。賴其祿晚年喜愛研究佛理,1975年,相伴逾五十年之愛妻沈欵辭世,即更加潛心佛道。1979年,家庭圓滿、子孫滿堂的賴其祿,於八十一歲高齡辭世。

依據嘉義市志記載,賴其祿膝下留有內外孫超過三十人,長男賴福傳留日習醫後,留在國外執業;次男賴福興曾任嘉義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教師,後經營貿易公司;三男賴福旺曾任嘉義縣、市民意代表,並開設華茂建材行及仁友建設公司。媳婦則有任教職、縣議員或從商者。六女婿有醫師、教師、工程師或服務於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