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老醫館

梅村醫院廣告。 來源:《嘉義商工業案內》1939
臺灣人士鑑所介紹之梅村威吉即為梅獅醫師之日本名。 來源:《臺灣人士鑑》—興南新聞1943
梅獅醫師(二排左三)與羅山鄉友會成員合影留念。 來源:嘉義寫真
查看更多照片

梅村醫院

109年嘉義市老醫館故事撰寫
梅村醫院開設於1914年,執業人梅獅醫師除了熱心於各種慈善事業,也關注公共事務,曾擔任市會議員及各種公共行政委員。

醫館簡介

醫館故事

作者:黃虹瑜

赴北學醫返鄉行醫

梅獅於1889年8月15日出生於嘉義廳打貓西堡後底湖庄(今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後底湖),父親早逝,自小家境清寒,母親在生活艱困中,將其撫養長大。1910年,公費考取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後,赴北學醫。並在1913年4月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第十二屆後,於臺灣總督府轄下嘉義醫院擔任醫務員。

1914年5月辭去醫師職務後,遷至嘉義廳嘉義西堡嘉義街土名西門外一百番地開設「梅村醫院」,1932年1月1日,嘉義街升格為市,進行市街改正計畫,土地名稱變更為臺南州嘉義市西門町二丁目五十七番地。

梅村醫院開設後,因其醫術精湛,視病猶親,不分日夜。一經接獲消息,無論路途多遠,立即往診病患家中,若有貧苦患者就醫,也一律不收醫療費用。因此,前往就診的患者絡繹不絕,廣受病苦人們的愛戴和敬仰。

梅獅醫師於1914年與書香門第張元榮之長女張氏真結婚,於1917年娶妾童氏孌。梅獅與元配張氏真、妾童氏孌,共育有五子八女。長女梅素英於1938年自東京女子醫專畢業後,繼承其衣缽,執業梅村婦產科醫院。其夫婿張南球在1939年於嘉義市榮町二丁目四十五番地開設厚生醫院執業,於1940年兼營厚生醫院附屬厚生產婆講習所,培育專業接生的助產婦。

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嘉義遭受美軍轟炸,市區因空襲而燒毀許多房子和建物。因此,梅獅舉家於1944年遷往臺南州嘉義郡中埔庄頂六字頂中下街一百八十番地疏散。但在當時若有病患情況危急,梅獅仍會不顧自身安危騎著腳踏車至附近村庄,往診醫治病患。

戰爭末期至終戰,臺灣民生物資、醫療極端匱乏,瘧疾等傳染疫病大為流行,眾多病患苦無醫藥可治,一家大小病死後僅以草蓆裏屍,使用兩輪推車一次數具運往山區掩埋,狀況慘不忍睹,無異是人間地獄。此時,梅獅之侄梅嘉城居於日本,便設法以郵運方式,將特效藥「奎寧」(Quinine)片及「阿提普林」(atebrin)劑寄給梅獅醫師。因其一服見效,彷彿救命仙丹,廣為傳誦而解救了許多惡性瘧疾的患者性命。

訪查過程曾訪問一位從彰化二水嫁至嘉義縣石棹山上,現年83歲的莊綉麗阿姨。提及梅村醫院時,阿姨說:「甘那底收音機裡聽過,真大間的醫院喔!」在當時,對外資訊流通大多仰賴廣播或報紙,而能透過口述得知當時較有名的醫院亦會透過廣播電臺宣傳,除了令人驚嘆外,也足見梅村醫院當時在地方醫療上的重要性。

而梅獅的子孫及女婿,也多人從事醫學臨床及研究工作,可謂醫生與醫學世家。其中,子孫梅雅俊為美國田納西州汛德貝爾大學研究所生物醫學博士,專門研究組織工程、幹細胞和再生醫學,曾在加州大學擔任研究員職務,並從2008年開始擔任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副教授迄今,從事生物醫學相關學術研究。

熱心公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臺灣仕紳

梅獅除了秉持行醫濟世的仁心仁術精神,亦熱心公益捐助地方交通,參與民間社會之公共事務和政治,頗受社會倚重,可謂是活絡於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臺灣仕紳。

據楊建成教授所彙整的《日治時期臺灣人士紳資料庫(1915-1942)》梅獅醫師的相關資料刊載於日治時期的《新高新報社:臺灣士紳名鑑》的日文名錄上,可見其參與之公共事務遍及各領域:

年代

職務

大正12年(1923年,民國12年)

羅山信用組合(今嘉義市第一信用合作社)監事

嘉義購買利用組合理事

嘉義市協議會員

嘉義市防衛團西分團防毒班副班長

嘉義市在鄉軍人分會後援會監事

評議員

嘉義濟美會理事

皇民奉公會嘉義市支會奉公委員

奉公醫師團嘉義市分團副分團長

昭和10年(1935年,民國24年)

市會議員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評議員

水利組合評議員

市政委員

方面委員

 

而在1935年,梅獅更是眾望所歸,當選第一屆嘉義市會議員。根據「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查詢到梅獅醫師以日本姓名梅村威吉參選後,當選過多屆的市會議員,登錄資料為:

年代

職務

昭和16年(1941年,民國30年)

臺南州嘉義市會議員

昭和17年(1942年,民國31年)

臺南州嘉義市會議員

昭和19年(1944年,民國33年)

臺南州嘉義市會議員

 

其中,梅獅以日本姓名梅村威吉參選,是因為1939年時,日本當局發動中日戰爭,並進入戰時體制。為了使臺灣人支援日本人作戰,全力推行皇民化政策。在這個背景之下,梅獅舉家被迫更改日本姓名,在二戰結束後才恢復原姓名梅獅。

除了擔任市會議員外,梅獅也關心各種類型的事務。1942年,彌陀禪寺因地震與水災導致廟基崩塌,在地方仕紳梅獅的號召之下,集資標購市中心慈濟宮等寺廟拆除後的建材重新改建。從《嘉義縣志:社會志—第一篇-社會階級與社會流動》裡亦可查詢到梅獅曾在1946年至1949年間擔任嘉義市農會理事主席及臺灣省農會理監事與代表。在這些職務當中,我們看到了一位積極參與臺灣民間公共事務,扮演了地方和政府之間橋樑,並為人民福祉盡心盡力的現代知識份子。

從歷史看現在—日治時期臺灣公共衛生之濫觴

梅獅醫師出生時,臺灣正逢日本殖民初期。當時許多大型傳染疫病流行與蔓延,其中尤以瘧疾、鼠疫最為嚴重,尤以鼠疫流行長達二十餘年。總督府藉由制定傳染疫病的防治措施,研究各種傳染病原,以及整頓公共衛生環境等手段,奠定了臺灣現代醫療和公共衛生的基礎。其中,總督府於1905年推行的清潔法規政策,帶動了當時全民捕鼠的風潮,嘉義的補鼠量更是全島之冠。最後,鼠疫終於在1916年消失,展現人民與政府共同努力合作的成果。清潔衛生的觀念,也逐漸轉化成為人民日常生活的部分。

綜觀歷史來看2020年的現在,全球新冠肺炎自2019年底爆發後迄今已逾七十九萬人死亡。我們除了感謝政府在防治疫情上的努力,也應該回過頭來思考,若少了日治時期在臺灣奠定的公衛基礎,我們或許不會有今天對於醫療衛生知識的敏感度,而落入跟歐美各國一樣的下場。

梅獅晚年居住於嘉義市興南里的吳鳳路寓所,他於1967年9月23日逝世,享年七十八歲。梅村醫院的故事脈絡,映襯著日治時期至二次大戰後的臺灣醫療與公共衛生史的時代背景,讓我們可以了解當時人們投入醫療衛生建設過程的艱辛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