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老醫館

嘉義縣藥劑師公會第四屆理監事合照,後排左二為劉金連藥劑師。(照片提供:吳宇正)
吳宇正先生於中藥業服務多年,於民國九十三年獲頒獎狀。(資料提供:吳宇正)
店內還存有藥船碾槽。(羅嘉華拍攝)
查看更多照片

大元藥局

107年閱讀嘉義市老醫館
1939年由劉金連藥劑師創設,店內同時販售中、西藥。1961年由其子吳宇正先生接手,另兼營銀樓事業。

醫館簡介

醫館故事

       位於東市場建築東側的大元藥局,現今中藥房的店面隱身在眾多商家攤販行列之中,任誰也不會曉得其實它的前身是間中西藥兼賣的藥局。「大元藥局」係1939年由劉金連藥劑師所開設,1961年由其子吳宇正接繼店面,轉而販售中藥,該藥行前後繼承、營業至今也已將近八十年。

       劉金連1915年生於斗六,1928年斗六女子公學校畢業,1932年臺南州立臺南第二高等女學校(今臺南女中)畢業。婚後與先生吳澄居一同到日本唸書,從私立東京藥學專門學校畢業後隨即返台。1939年劉金連藥劑師開設大元藥局,據其子吳宇正描述,藥局原址在城隍廟旁(吳鳳路上),後來才遷移至忠孝路現址,而自己1945年時就是在這棟建築裡出生的。

       1960年代初期,吳宇正接手經營藥行,但因自己並無藥劑師執照,僅能販售中藥材,故將店內空間配置重新安排,原先兜售西藥的半側空間改為經營銀樓。回憶經營蔘藥行的過程,吳宇正描述,約1980年代左右店裡尚有聘請四位藥工協助處理藥材,但後來皆改由工廠代為完成;大環境下的許多因素,如中醫藥法規的相關規定、藥材進口的管制日漸嚴格、年輕一輩對中藥文化的接受度等,讓中藥行業日漸沒落,論及此狀況吳宇正也直言:「若沒轉型改變,一定無法生存。」

       現今的大元藥局,由於已經較少人上門來單純購買藥材,所以漸轉為販售料理所使用的香料滷包(例如牛肉麵、火鍋、冬季進補料理)為主,或許因此大元藥房裡聞起來的味道,跟別間蔘藥行有略微的不同。

       大元藥局所在的建築,是五連棟的店面建築其中一間。整排建築有兩層樓,木造結構相互搭接,斜屋頂相互連接,成為完整堅固的整體。然而,從街道看上去二樓,不容易從外觀看出這是一棟木造建築,反而會以為是鋼筋水泥構造。一樓店面間的牆面,以及二樓的外牆,貼有橘黃色「大山」(鋸齒狀)素燒十三溝面磚。二樓的窗框以灰色洗石子勾勒線腳紋路。二樓以上則有黃色洗石子材質的女兒牆,遮蔽屋頂的瓦片;矮牆有高度漸層,在邊間轉角最高作為收頭,並有水平條紋裝飾。

      這樣的建築可以稱之為「看板建築」。這個概念由日本建築史家藤森照信、堀勇良所提出,用以形容關東大地震後1930年代到戰後昭和時期的民間商店建築。這些商店僅有正面薄薄一層展現出西洋風格、水泥建築樣貌,背後仍是傳統的木建築結構。臺灣人最熟悉的案例,或許是動畫電影《神隱少女》中繁華似錦,但氣氛詭譎的美食街。

       對於民間活力蓬勃的臺灣,這種看板建築類與人稱「牌樓厝」的市街建築,有異曲同工之妙。建造者不用花費巨資,就能在建築表面呈現特定風格。大元藥房的正立面,便展現出磚造或水泥建築的氣派,黃昏時分夕陽打在黃色的面磚牆面,反照出金色的光暈,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