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安堂百草舖
108年嘉義市老醫館故事撰寫
創辦人陳張二妹中醫師,昭和年間到嘉義東市場開業,是市場內最早開業的中藥行之一。其女葉陳淑惠執業時販售保養調養的藥帖。現任經營者葉啟川承租現址繼續開業。
醫館故事
火燒「中藥窟」,遷移至「紅毛井」旁
勝安堂百草舖的創辦人為陳張二妹,出生於明治44年(1911),是來自於屏東的客家人,她原本就是一名中藥師,尤其對於草藥更有研究,把脈問診開藥皆擅長。在昭和年間適逢大嘉義建設年代,百業興盛、缺工缺商,因緣際會來到嘉義市東市場開業,是市場內最早開業的中藥行之一。
女兒葉陳淑惠,出生於昭和8年(1933),自幼跟隨母親在店中幫忙,耳濡目染下,對於中藥材辨別嫻熟,因而傳承了勝安堂的經營。只不過後來由於醫療法規的改變,自第二代起就沒有繼續看診,百草舖營運的項目也逐漸轉變成以販售保健調養的藥帖為主。
現任的老闆葉啟川,民國50年(1961)出生,他還記得當初母親葉陳淑惠是如何教授他草藥知識,首先要會「看形」,依據形狀去辨識藥材;然後「識名」,熟記住草藥名稱;接著要「識性」,認識草藥的性質;最後才學「應用」,熟悉不同草藥的綜合運用和治病療效,還要考慮草藥材相生與相剋的特性。
葉啟川回憶起小時候,草藥店就開在東市場內,必須從吳鳳北路市場入口進入木造的東市場,走道一邊是冰店,另一邊是玉源書局;往內一直走到第一個交叉路口,有四個轉角,一邊是勝安堂,後面緊鄰著福本草藥行,一邊是利林中藥行(後改名永川中藥房),一邊是西藥行,一邊是服飾店。市場外面還有好幾家中藥行,因此東市場一帶,中藥行集市群聚,自古俗稱為「中藥窟」;可惜民國67年(1978)的那場大火,燒毀了一切,他們只有救出神農大帝的神像,不久後就暫時在蘭井街110號重新開業,利林中藥行當時則遷到城隍廟旁。
過了一段時間,老闆承租位於紅毛井旁的店面,重新整理後將「勝安堂」的招牌高高掛起,目前除了販售青草藥材,也兼賣青草茶和苦茶,這個也是草藥店兼賣青草茶的濫觴。勝安堂百草舖和一般中藥行略有不同,店裡除了販售中藥乾貨外,還有許多草藥。
中藥和草藥的區別
中藥和草藥略有不同,比如:草藥不管是鮮品還是乾品,洗乾淨就行,一般都不炮製成丸、散、膏、丹等中成藥;且草藥習慣上稱為「生藥」,性烈而猛,治病見效快而直接,副作用也較大,熬煮後過濾主要是降低其副作用,還有消毒。
中藥絕大多數都有所根據,並進行嚴格的加工炮製,煎熬時還有「先熬」、「後下」等講究,一般副作用較小。中醫診病還講求望聞問切、辨證施治,藥方配伍也有君臣佐使之分。
而草醫治病,以問診為主,藥物配伍要求也沒有那麼嚴格。許多臨床中醫不用草藥,而草醫也少有用中藥的。因此有人提出,「中藥是指中醫所常用的藥物,草藥是草醫所常用的藥物」。
其實臺灣對於中藥的界定,仍有模糊的地帶,坊間的中藥房或草藥店對於中藥是採取廣義認定,遠從神農氏本草綱目,近到熬製泡製的丹和丸,甚至是粉末狀的科學中藥,都可以算是中藥範疇,這些跟國內一般民眾認知也相符。但是醫藥界對於中藥的界定,是採取狹義認定,必須經過臨床實驗與化學檢出等等,才能算是中藥,以百年歷史的西藥角度去認定有千年歷史的中藥,其實是一大工程。
中藥在狹義認定與廣義認定中有存在非常大的模糊地帶,比如說國人所熟悉的藥膳、四物、十全等這些中藥配方,這些在所有賣場或南北貨店,可以輕易購買的中藥,反而在中藥店不容易購得,因為這些界定模糊,中藥房避免困擾,所以乾脆不販售。
青草藥材的來源
臺灣目前青草藥材來源可分為「鮮品」和「乾品」二方面。「鮮品」就是新鮮的藥材,來源大部份是臺灣各地野生和人工種植;而「乾品」則有些是中南部栽培或野生,有些是因臺灣產量不足及成本較高,而從大陸進口而來的。
「青草藥材」是指中藥典籍所列的中藥材以外,在民間所流傳的青草藥頭,比較屬於地區性的民間草藥及偏方,其中大部份為鮮品或頂多只是切片曬乾而未進一步泡製處理的藥材。「青草藥材」在臺灣已經生根幾百年了,從古至今、由北至南,數百家的青草店,有批發零售,歷久不衰。
草藥行所販售的青草藥材,因為體積大,單價又不高,藥商多不考慮自中國進口,所以勝安堂百草舖店內青草藥材大多是國內所生產,比如嘉義縣中埔鄉就是國內藥用植物和仙草的重要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