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老醫館

門口所掛的匾額,係於1960年現址建物落成時,由王文其的嘉中同學所贈送。(路款豪拍攝)
現今內部仍保留原本醫院之狀態,左側長椅為候診區、右側櫃台為藥局。(路款豪拍攝)
掛號口上的細木雕格柵。(路款豪拍攝)
查看更多照片

中央醫院

107年閱讀嘉義市老醫館
1946年由原爆倖存者王文其醫師創立,但現址建築於1960年落成後,才從民族路搬遷至此,醫院開業已超過六十年。

醫館簡介

醫館故事

       王文其1918年生,因家境赤貧,於嘉中畢業後,曾短暫在西螺擔任小學代課老師。1937年王文其前往日本長崎求學,1941年自長崎醫科大學附屬藥學專門部畢業,1945年再從長崎醫科大學醫學科畢業。

       王文其醫師曾在《長崎原爆-台灣醫生陳新賜、王文其歷險記》一書中提及在長崎求學的艱辛過程,「戰爭期間念醫大很沉重,不但要當實習醫生,忙著義務看診,還要寫畢業專題報告,與指導教授討論,除此之外還要趕回家幫忙帶小孩。加上戰爭當下,物資飛漲,必須斤斤計較,否則生活費不夠。」

       當時有位臺籍學長趁著到長崎採購藥品時,順道登門告知美軍投放的撤退宣傳單消息,王文其妻子便帶著兩個兒子連夜疏遷至鄉下區域,因此妻兒所幸躲過長崎原爆;留在長崎醫大附近看診的王文其醫師,因而身受重傷。王文其醫師距離爆炸中心約700公尺左右,身上有多處被爆裂物擊中的外傷,但幸運的是臺灣前輩醫師為他進行急救與治療,才能在鬼門關前逃過一劫。

       而被輻射線感染的身體,造成了日後若干困擾,例如過海關時檢測器就會發出嗶嗶聲響,海關人員還以為是心臟裝了電子儀器。據王文其醫師長子王柏山描述,父親後來每次過海關都會自動排最後方,好讓海關人員一次做完完整的檢查。

       戰後回臺後,原本為婦產科專業的王文其醫師,因為在原爆事件受傷的緣故,身體無法負荷婦科手術,遂改以內科、兒科為診療領域。一開始是在民族路開業(1946年),為感念兄長王能昆於其留日期間的栽培與金錢資助,故以兄長經營之「中央戲院」來為醫院命名;開業近二十年後,中正路現址建物落成,中央醫院便搬遷進新居經營,其後便一直開業至2014年底。

       王文其醫師雖遭遇原爆事件,但仍活到高齡九十八歲,其晚年生活偶爾還是會喝些咖啡、抽根菸,午後時光在家門前曬曬太陽。長子王柏山回憶,父親曾有一次在家門前,要他將門口匾額上的同學名字一一念出,王柏山每唸一個名字,父親便說這個人已過世,名單唸到最後,「只剩下我一個人了。」王文其醫師雖然活得長壽,但同時他也經歷了多少人生事件與生離死別,他的一句感嘆道盡了所有的複雜情緒。

       中央醫院現址於1959、1960年間興建,與隔鄰的信東行一起興建。當時台灣中部遭逢慘烈的八七水災,王柏山先生回憶當時物資往來中斷,母親甚至要到黑市才買得到混凝土來繼續興建房子。

       醫院建築為三層樓的臨街店面,雖然有設置騎樓,二、三樓開窗採「四柱三窗」,仍延續日治時代的漢人店屋基本型態。中央醫院已經不採用繁複的西洋歷史主義,譬如來自希臘羅馬的西洋柱式;甚至也不用裝飾藝術(Art Deco),如鄰近「嘉義藥局」的簡化山牆;而採用簡潔的現代主義線條。整體建築立面比例和諧,不因只有垂直水平線條而感到呆板,反而令人察覺線條排列的韻律,以及比例之美。

       建築內部的診療空間,一樣相當樸素。入口左側為候診長椅,右前方則由磨石子彎曲矮牆、木造毛玻璃窗,隔出藥局的空間。藥局的後方是問診處,從候診處向內望去,則可以看到一幅屏風,區隔出泡茶會客的地方。一樓的深處及二樓以上是居住空間,沒有住院的病房。內部空間最華麗的地方,是掛號口上的細木雕格柵,小小一方展現出老醫館的審美所在。

       戰後的臺灣很長一段時間接受美國的經濟援助,民眾也漸漸理解當時「前衛」的方盒子現代風格。而那個年代的建築規定,需要設置防空避難空間,軍事的指導影響建築空間的設計。這些空間的設計,都見證了當時特殊的時空。

       在訪談過程中,王柏山先生提到,因為父親的緣故,前幾年曾經到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參訪。那是由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在1954年設計的現代主義建築群組及景觀,以平靜如止水、捨去裝飾象徵意義的建築,來容納最深沉的戰爭苦果,使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