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老醫館

診所位置如圖示於陳實華洋樓之2號位置。 來源:曾子容繪製,「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計畫」提供
全家福攝於北榮街明元眼科醫院門口,1954年元旦。 來源:陳源金醫師
陳聯滄醫學博士1940年照片。 來源:陳源金醫師。
查看更多照片

明元眼科醫院

109年嘉義市老醫館故事撰寫
明元眼科醫院由陳聯滄醫師創設於1927年,初設於民雄陳實華洋樓前,後遷至嘉義市。陳醫師愛好音樂藝術,曾組織嘉義管弦樂隊。

醫館簡介

醫館故事

作者:陳小玲
陳聯滄醫師於1900年3月18日,出生在嘉義縣民雄鄉好收村陳厝寮。父親陳實華祖藉為中國福建省漳州平和縣,乃民雄地方旺族,曾任五穀王廟主委,亦是「有限責任打貓信用組合」(今民雄鄉農會)的創始人之一。其於1924年興建的陳實華西式洋樓,為民雄當地的著名歷史建築。陳實華與林研娘及後繼室黃燕娘共育有五子,陳聯滄為其二子。長兄陳聯彬也是一名醫生,醫專畢業後,曾在斗六開業,後返回故居,曾任民雄庄第三任庄長(今之鄉長),第四代「保證責任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會長(今之農會總幹事);三子陳聯薰為國中教師;四子陳瓊瑤為民雄鄉第六屆鄉長;五子陳嘉珍則為臺北土城化工廠創業人。
1906年發生了致命性的梅山大地震,民雄鄉陳厝寮正處於地震帶,據統計,當時至少有一千兩百五十八人遇難。當時,陳聯滄的兩位姊姊不幸於地震災害中喪生,而僅有六歲的陳聯滄,則奇蹟似地被搶救生還,僅有腿部些許輕傷。陳聯滄也充分地珍惜這個福份,在人生中展現了諸多非凡的故事,最後陳聯滄於1968年11月9日,在臺北市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1924年,陳聯滄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並進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附屬臺灣支部內科日本紅十字社病院眼科學教室擔任研究員,專攻眼科學。於1927年結業後返鄉,在陳實華洋樓前排平房,與長兄陳聯彬共同開業行醫,專治眼疾,為臺灣眼科前驅。1929年,前往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眼科醫學研修,返臺後,在1931年開設了明元眼科醫院,位於民雄車站對街,專治眼科,遠近馳名、門庭若市。
經比對位置,今民雄市區賴政友診所處(嘉義縣民雄鄉和平路9號)就是當時明元眼科醫院的一部份,現已改建為樓房。該地上當初由陳聯滄向鄰居劉廷輝(知名畫家劉新祿之父親)租房後改建為醫館,後院和劉家相鄰,並往後延伸為陳家住處。據劉新祿的女兒陳劉碧蓮女士及其子陳勃成先生轉述,陳聯滄醫師在民雄的舊家已於1939年轉賣給何甘棠(民雄護生堂開業人,民雄政壇巨擘)。
基於維護行醫品質與衛生考量,陳聯滄於1940年至1945年間舉家搬遷至嘉義市榮町五町目二十五號(今中山路450號,新榮路與中山路交口,昔日慶昇戲院對面),於臨近嘉義車站前之位置,繼設明元眼科醫院。然而,或許是命運捉弄人,為陳聯滄帶來了重重考驗。1941年嘉義再次發生大地震,他的診所與住所全毀,緊接著於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轟炸臺灣,導致他的診所與住所慘遭炸毀。除了因為二戰波及影響,使得診所不得停業之外,也因為建築遭到毀壞,使得陳聯滄大部份的私人物件遺失,包含曾創作的二百餘首詩詞。所幸,陳聯滄全家於1944年,一度舉家前往民雄山區山豬湖口(現內埔子)避難,因此無人受難。而二戰結束後,也得以重建新居,明元眼科醫院也於1945年至1954年間,喬遷至嘉義市北榮街44號(文化路口,昔嘉義醫院,今日中央廣場對街)營業。
二戰結束後,陳聯滄的人生並沒有因此就隨著戰爭終止而和平順遂。1947年,二二八事件期間,陳聯滄醫師的兒子陳源滔,被懷疑帶刀械到中學校拜訪老師,因而被追緝,陳源滔因擔心躲藏起來,並緊張地返家。據說,當時有警察來住處搜索,而剛好陳源金醫師那時才剛出生三個星期,一批軍警聽到小嬰兒哭聲才撤走,意外挽救哥哥性命。在那樣社會動盪的年代,每個人都備受生命與財產的威脅,或許如白紙一般的嬰孩,才能躲過這種仇恨與追殺。
陳聯滄曾有過二段婚姻,第一任妻子陳張謹治女士,在產下四子一星期後,因感染產褥熱逝世,她與陳聯滄一共育有六名子女,但僅幸存四位。而後,續弦第二任妻子陳謝璧兒女士,共育有六名子女。陳聯滄對於子女們的求學教育與音樂培養十分注重,因此,於1954年毅然決然地舉家遷移至臺北市仁愛路二段91巷1號,在1954年至1959年間,繼設眼科醫院,並專心致力於醫學研究,於1957年取得日本國立鳥取大學博士學位。最後,1959年至1968年間,舉家搬遷至臺北市信義路二段153之2號(今捷運東門站出口對街)。
因陳聯滄對教育與藝術的並重,其子女在醫學及音樂領域也多有傑出表現,甚至融貫了中西醫療體系與藝術治療的面向。包括有陳芳玉(於2020年6月因病過世)為鋼琴家,臺大藥學系傑出系友,畢業於紐約茉莉亞音樂學院,擁有全美音樂教師協會及紐約音樂教師協會頒發永久專業教師證書; 陳芳月(現居馬里蘭州)於臺大醫科畢業,是皮膚病理專業醫師,任教於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在美國醫學音樂交響樂團 (MMG) 擔任女高音;陳芳美(現居臺灣),輔仁大學家政營養系畢業;陳源金(現居加州)於臺大醫科畢業,麻醉科專業醫師,擔任洛杉磯醫師交響樂團團長、美國醫學音樂交響樂團 (MMG)首席小提琴家;陳芳苡(Elizabeth Chen Christenson, MD, LAc,現居夏威夷)除了擁有西醫及針灸執照,成立私人診所氣醫療院,跨足專業家庭醫學、音樂醫療,並推廣中西醫綜合醫學及身心靈醫學外,也於美國醫學音樂交響樂團 (MMG) 擔任團員,演奏豎琴;陳芳杏(Anita Chen Marshall, DAOM, Pharm.D, Ph.D., LAc,現居夏威夷)則為中醫及藥學博士,她曾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撰寫的《中醫與臨床藥理學》一書,現已包含在 global database and NIH COVID 研究數據庫中,在音樂上則擅長女高音,曾與美國醫學音樂交響樂團合唱團(MMG)合作。
綜觀1920年代,當時臺灣公共衛生基礎建設有待改善且醫療缺乏,特別是沿海風砂多的地方。因為陳醫師醫術高明,所以,吸引許多來自海口地區的病患求診醫治。砂眼症(Trachoma),又稱顆粒性結膜炎,大行肆虐,主要是砂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細菌引起的熱帶傳染病,病原菌寄生在眼皮內細胞,而引起結膜炎,感染者的眼晴內如同有小砂粒一般,非常不舒服。在早期1950年代前,臺灣沒有金黴素(Aureomycin)類的特殊抗生素,所以,只能利用物理性「刮砂眼」手術,藉以清除。從資料記載,國際衛生組織於1952年與臺灣大學醫學院合作,釐訂全省防治砂眼計劃,設置相關機構與專業從業人員執行。陳聯滄累積多年行醫經驗,臨床資料與專業技術,集結成冊,於1949年出版《眼科學》著作,是為眼科先驅,醫界貢獻卓越,具有深厚影響。
陳聯滄除了醫術精湛,在行醫閒瑕之餘,喜好音樂藝術活動。他在臺北就讀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期間,就擔任絃樂社團成員中的首席小提琴手。在嘉義開業的1948年至1954年間,除了繼續扮演小提琴演奏家的角色,也集結了許多音樂愛好者,組成嘉義管絃樂團,促進了嘉義地區的管弦樂交流。或許,今日的嘉義能夠在每年舉辦管樂節,也不能忽視這群民間的愛好者在過去的共同努力。
陳聯滄在民雄開業期間與著名畫家劉新祿是鄰居,也是世交摯友,他們擁有共同的藝術愛好,尤其是字畫收集,且經常充當劉新祿習畫的模特兒。1933年,他們曾一同遊歷中國上海、杭州與南京的名勝風光。同時,陳聯滄也是鷗社的成員之一,喜歡閒賦詩詞,1960年出版《磊園吟草》詩集,集結創作七百餘首(2012年再版)。他的女兒陳芳月醫師分享,父親的中文詩司造詣深厚,但是印象中陳聯滄醫師不太說國語,所以吟詩是用臺語的。此點,頗具時代文化背景的意涵,值得玩味。
陳醫師的人生故事勵志精彩,雖然生於富貴人家的子弟,仍不忘初心,一路努力不懈,循序漸進地精研眼科醫學,造福人民解除眼疾之苦。同時,傳承留下許多美好的音樂、詩詞與後代子女仍持續在醫學與音樂道路上,不止醫治人們肉體病痛,也是療癒心靈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