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館故事
作者:鄭乃文
德馨醫院開業醫師賴尚遜出生於1892年,是嘉義地區賴氏家族第六世。賴尚遜的祖父賴時輝在清代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時,是動員諸羅(今嘉義)地區協助朝廷抵禦起事者的重要士紳。根據《嘉義賴家發展史》記載,賴氏家族之第一世祖自18世紀即開始居住在嘉義八掌溪畔「埔姜林四十九庄之崙仔頂庄」(今中埔鄉和睦村),家族經濟來源原本主要為務農。19世紀中期,賴氏在臺三世賴時輝因認為務農的經濟方式,無法持續為家族帶來穩定的資源,於是到「和安藥店」當學徒,最後舉家遷徙,來到嘉義城內布街(今公明路)生活,開設「德和藥店」,並且經營出售「福圓」(龍眼)的生意,從中國閩浙換購中藥回到臺灣販售。
賴時輝來到嘉義城內經商後不久,即遭遇戴潮春事件,與城內其他仕紳及城外的八掌溪沿岸的「埔姜林四十九庄」聯合協助朝廷平定起事者。賴家在此事件過後,更加確立在嘉義城內持續發展的根基。賴時輝的五名兒子也都在科舉考試名列前茅,獲得「五子登科」的榮耀。賴時輝的五名兒子之中,三名早逝,長子賴世英與五子賴世觀,定居在嘉義城內,其中大房賴世英於1894年在嘉義大街,約今公明路與中正路之間的吳鳳北路北側之區域,開設「德春藥房」暨「賴仁記」大厝,並在後方設立崇祀堂敬拜祖先。
賴氏家族在戴潮春事件中,建立與地方仕紳的平行串連,也在事件後,獲得與朝廷統治勢力的垂直聯繫。身為地方望族,賴時輝也從事社會慈善的工作,重興嘉義城隍廟旁的嘉義育嬰堂,以收容當時貧苦家庭「不捨撫養」的女嬰。依據臺灣歷史學者戴文鋒的敘述,臺灣清領前期,生育仍未增高,直至中後期,人口增加,棄養或是殺害女嬰的行為越來越頻繁,因此育嬰堂可以說是臺灣社會在清代時,由「移墾型」轉為「定居型」的指標。
賴世英之子賴尚遜,在1918年畢業於今臺灣大學醫學系之前身——臺北醫專,並於隔年至高雄醫院服務,返鄉之後,在賴仁記大厝右側(元町三丁目五十三番地,今吳鳳北路214號)開設德馨醫院。1923年又至慈惠院診療所(又稱慈惠醫院)擔任醫務主任,服務十餘年。慈惠院的前身即為清代賴時輝所興之嘉義育嬰堂,日本治理臺灣後,於1906年將其改制為慈惠院(今嘉義仁愛之家),其功能主要為收容被棄養之幼童與醫治貧困病患。賴尚遜任職於慈惠院診療所的期間,也曾參與由張錦燦醫師創立之諸峰產婆講習所,教授現代化的衛生知識與接生方法。
賴尚遜在行醫閒暇時,也與其他賴家成員如賴尚益(即詩人賴惠川)等一同參與玉山吟社,在德春藥房聚會吟詩,依據嘉義市志記載,也曾與林玉山一起作畫。
從文獻當中可以發現,賴尚遜醫師一生不拘泥於穩定的開業生涯,而願扶助社會各階層的患者,行醫生涯的最後一段,是在東石度過。遺憾的是,賴尚遜在1944年,不慎感染登革熱,延誤診治,而英年早逝,享年五十二歲。
賴氏家族世代珍惜家族的歷史紀錄與文物保存,所以家譜、先祖詩詞遺稿等資料留存不少,並且有家族成員投身參與地方歷史撰寫及提供歷史照片,如賴彰能先生即曾任嘉義市文獻委員,參與編纂出版《嘉義市志》;曾任日日新報記者的賴子清先生,1961年也曾編撰《嘉義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