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老醫館

向生醫院現址新建中(照片提供:潘木枝醫師七子潘信行)
向生醫院二樓客廳空間(照片提供:潘木枝醫師七子潘信行)
潘木枝醫師與醫師娘許素霞(照片提供:潘木枝醫師七子潘信行)
查看更多照片

向生醫院

108年嘉義市老醫館故事撰寫
昭和10年(1935)潘木枝醫師設立,開業十年期間,秉持著醫乃仁術、救死扶傷的精神。不幸於二二八事件中遭處決,一代仁醫就此殞落。

醫館簡介

醫館故事

回憶父親,是仁醫卻成二二八受難者
       
      據潘木枝醫師的四子藩英仁(其移居日本,將「潘」改為「藩」)回憶道:「本來父親對政治沒有太大的興趣,也沒那麼多時間,但受到地方民眾的推舉,在選舉期間因忙著為病患看病,也不曾外出拜票,選舉結果卻獲得最高票。」

      潘木枝的七子潘信行也提及:「在當時二二八事件犧牲者裏頭,很多都是可敬的人,我有時候回去嘉義,有人知道我是潘木枝的兒子,都激動地提起潘木枝醫師過往的記憶。」
       
      以上是二二八受難者潘木枝兩個兒子的回憶,憶起當年他們父親是多麼受到嘉義民眾的敬重,在民國35年(1946)進而被推選為市參議員的情景,卻也在隔年的二二八事件中,潘木枝代表事件處理委員會至水上機場與國軍進行和談,不幸遭到處決而犧牲,一代仁醫的殞落,讓人萬分悲慟與不捨。

窮苦人家,遠赴日本習醫
       
      潘木枝生於明治35年(1902),因家貧,公學校畢業之後,僅上一年的中學校就被迫輟學,必須打工協助家計,不過他仍一心向學,透過自學參加政府學力檢定而取的中學資格。在他習醫之前,任教於臺南州水林公學校(1921-1923)兩年,教授漢學。

      隨後,在其弟潘龍以及其他朋友的資助下,遠赴日本就讀東京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後考取醫師執照、服務於長谷川內科醫院。到昭和10年(1935)才回到嘉義市準備開業,據其子藩英仁回憶道:

      父親以前在日本求學的過程很辛苦,那時候已經跟母親住在一起了,母親以前有取得產婆的執照,是一名護士,有到日本學齒科,但沒有讀完,後來遇到父親並結婚。當時他們在吃地瓜的時候,父親總是吃皮,將肉留給母親吃;房裡也沒有桌子,就用運送蘋果的木箱子製作成書桌。

重返家鄉為嘉義居民服務
     
      潘醫師剛從日本回嘉義的時候是住在老厝,在傳統市場那邊,就在現今醫院建築附近,於忠孝路、中山路與公明路之間。當年在醫院籌建期間,潘醫師便搬張桌子在老厝騎樓下看診行醫,不久後才遷移到現在醫院對面的二層樓房子,租了一樓在此短期開業,一邊等待新建醫院的完工。
       
      往後在開業的十年期間,潘醫師每天早上九點開始看診,直到晚上十二點才休息,在夜晚常常等待突如其來的急診病患;而平時對於病患的照顧也是盡心盡力,除了讓窮人免費看診外,也幫助從外縣市遠道而來的病患,資助其夜宿旅社的費用。
       
      正如其子藩英仁所言:「晚上有時候朋友客人都會在診察室與父親聊天,不然就在看醫學書。以前在戰地不分敵我都必須救,所以父親在醫院不管任何國籍的病患都看。除了實施醫療服務外,那時候乞丐很多,護士都會拿一些錢給乞丐,如同拿月薪一般,每天都有很多乞丐會來,我還記得有一天大清早,有乞丐在醫院樓下大喊,薪水不夠啦!」
       
      藩英仁接著說:「醫院與後方建築隔著一個小巷子,住著姓方的人家,那是我最好的朋友家,朋友家的隔壁,是我大舅的住家,在後方的民樂街整排都是日式宿舍,日本人都會經過醫院旁邊巷子到後方的宿舍,當時都是父親買下來的。中山路與民樂街之間是嘉義警察局,警察局旁邊有庭院,以前小時候很常去庭院抓蜻蜓;民樂街與忠孝路轉角是一間叫楊某某小兒內科院所,可能是楊啟發院所;公明路與忠孝路轉角是一間賣餅乾柑仔店,老厝就在這之間,叔叔潘龍跟堂兄弟四、五家都住在一起,是木造二層樓。」
 
家與醫空間的使用狀況
       
      向生醫院一樓主要分為左側醫療空間,右側為廚房、客廳的服務空間,二樓為醫師住家空間。醫院騎樓下的大門口兩側有給病患坐的長椅,從左側一進去是候診區,面臨著藥局,之間有個窗口;候診區右側為客廳,是給比較有社會地位的日本人候診的客廳;客廳後方是潘木枝醫師主要的診察間,診察間中放置一個診察桌,醫師坐在右邊,病患坐在左邊,診桌旁邊有放一個病床,病患躺著觸診用,診察區左邊有個給醫師護士用的廁所,則醫院最左側為病患使用的廁所。
       
      藥房的部分,都放一些常用的藥,那時候有請一個藥局生,工作像是中藥一樣,要抓配藥,再用油紙包起來,病例櫃以及藥櫃,兩邊都有工作檯面,上面放著藥用天平,藥沒有了,醫師就從樓上住家空間的藥櫃拿下來,潘木枝的弟弟潘龍只管理經費的部分,工作都是藥局生在做,由護士叫名字排隊看診。
       
      醫院右側為生活服務空間,進去是一般家人用的客廳,在後方就是經過小階梯的廚房餐廳,旁邊有接到巷道的邊門,廚房與診察區之間有個小窗口,是醫師娘遞茶給醫師的地方,大約下午三點泡一杯濃熱茶,潘木枝醫師喝完後繼續工作;診察區後方有一個小空間,裡面有個井,加壓式的取水裝置,以前喜歡用這個井,請人洗衣服、有時候殺雞的時候會在這邊處理,旁邊有間浴室。
       
      早年醫院右側的廚房,有用燒木材的灶,木材都用買的,一個炒菜跟煮飯的兩個鍋爐孔,上面會放蕃薯,用灶裡面木材的灰燼悶熟。
       
      從廚房沿著牆壁,醫師娘遞給潘木枝醫師的小窗口上方,上去有個九十度樓梯,樓梯上去有個轉折平臺,之中有個木門鎖,則樓梯下有個儲藏空間,放一些米糧。上樓後是家人使用的起居室,起居室一面牆擺設東西的,旁邊有掛軸,櫻樹的樹幹,有時候當作迎接客人的客廳或是客房。
       
      二樓前分為三間,左至右為書房、主臥房、起居室,後分為三部分,左至右,沖水式廁所、貯藥室、廚房,中間為小孩睡房、樓梯間。
       
      藩英仁說到道:「廚房有一個儲水池,裡面放鱉、新鮮的魚,以前小時候用玻璃杯喝鱉血,分小杯兄弟姊妹排隊喝,母親會按照二十四氣節幫小孩子補身體,很喜歡做菜。有時候周末會在廚房擺放一個小茶几,全家人在一起吃飯。」

外醫學,內漢學,視病如親的好醫生
     
       《醫師名錄》記載,潘木枝醫師興趣為漢詩、旅行、登山。
       
      潘木枝醫師雖然受的是日本教育,但是教漢學,寫漢文非常好,之前不知道為甚麼會寫那麼好,或許與當年在水林公學校教授漢學有關吧!(這是藩英仁詢問母親許素霞得知的)。
       
      平時潘木枝醫師的生活非常規律,喜歡喝茶,不太去應酬,偶爾會去慶昇戲院看電影,因此生活很單純。
       
      藩英仁回憶他隨著父親出診的情形:「以前往診的時候,父親都會帶一個醫師包,有一次我有跟父親去,有時候搭乘人力車或是子母車,往診到嘉義的水源池,到了一戶農家,經過一些農田,因為裡面暗暗的我就沒進去了,就在外頭等父親往診結束,結束回家後就問母親,為什麼父親常要去往診,母親回答說,因為下午時段,很多病患都回去煮飯,趁著這個空檔,父親才往診去探視白天來醫院就診的病患,下午再去了解病患的情形,到底病情有沒有好轉,市區內用人力車,郊外才用三輪車,外出車都不是自己的,必須事先聯絡好車伕。」可見潘醫師對待病患有如親人一般的照護,仁醫的形象令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