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峰醫院
108年嘉義市老醫館故事撰寫
張錦燦醫師設立,大正10年(1921)搬遷至國華街279號,今為合作金庫嘉義支庫。
醫館故事
醫院庭園推廣藝文
諸峰醫院位在國華街279號,合作金庫嘉義支庫現址,創辦人張錦燦醫師原本在嘉義市區租屋執業,大正10年(1921)購得演武廳舊址,也就是嘉義街嘉義字西門內七八番地(1932年改編臺南州嘉義市榮町二丁目四五番地),回到出生地嘉義市執業。
張錦燦醫師又名鼎駰,清光緒16年(1890)8月1日,出生於嘉義市公明路159號(臺南州嘉義市元町二丁目六十七番地),也就是清代嘉義西堡嘉義街羊稠巷(今嘉義市中正路130號以東),祖父張登山清咸豐11年(1861)嘉義縣學選為拔貢生第一名,羊稠巷在那個年代因此也被稱為拔元巷。
張醫師在日治時期就讀嘉義公學校(今崇文國小),明治39年(1906)畢業,而後就讀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大正2年(1913)畢業,時年二十四歲。醫學校就學期間,大正元年(1912)中秋,經媒妁之言與西螺望族李昭元長女李德和結婚,婚後張李德和從西螺公學校轉任嘉義公學校,張醫師則繼續完成學業。相隔兩地以詩寄情,詩云:「瀟瀟出外雨連天,竟夕推敲悵不眠。斗酒百篇詩思好,才高深慕李清蓮。」深情可見一斑。
醫學校畢業同年四月,張醫師在臺南病院覓得第一份工作,隔年二月長女出生,八月辭去臺南病院職位,到現在的臺南市後壁區菁寮開業(時屬嘉義廳下茄苳北堡菁藔庄),當時診所已經命名為「諸峰醫院」,主治婦產科。張李德和也辭去教職,到菁寮協助處理醫院業務,期間因為長子曾於夏天發熱,必須遠道嘉義取冰,種種醫材取得不便的問題,萌生遷址想法,兩年後決定結束菁寮業務,在現今地址附近西門內四二番地,延續「諸峰」院名重新開業。
搬到新院址後,前來求診病患日增,張醫師同年接任嘉義縣太保水虞厝和民雄江厝店公學校校醫,連續擔任二十多年。後因醫院業務日漸繁忙,且張李氏交友甚廣,詩書畫琴棋各路同好相繼來訪,其中包括畫家陳澄波和林玉山等人。
琳瑯山閣 入陳澄波畫中
昭和4年(1929)庭院改建,由留學歐美建築師設計,整體風格中西合璧,增建的建築物,號稱「琳瑯山閣」,內有廳堂、房間、運動間、典藏室;外有庭園,名為「逸園」、涼亭名為「澹亭」,有假山沁池栽花築橋佈石,夫婦倆人對於園林藝術志趣相投,栽蘭養石,戰後重建又增建一座規模更大的「題襟亭」。張氏夫婦不僅在此經營事業,也邀集名流雅士在此聚會。陳澄波曾在此留影至少兩帖,昭和10年(1935)並以「琳瑯山閣」為標題畫下贈送張醫師。畫家及詩人經常於「逸園」聚會或交流活動,有如嘉義的文化推廣中心,對地區藝文水準提升,貢獻很大。
張家和臺灣五大家族基隆顏家聯姻,轟動一時,長女婿顏滄海,是臺灣五大家族基隆顏家後代,繼承其父的事業,經營基隆炭礦、臺陽礦業等企業,同時身兼臺灣省礦業研究會與臺灣區礦業公會常務理事。
二二八事件,陳澄波遇難,謠傳張家將琳瑯山閣一畫燒毀,不過,根據「陳澄波密碼」一書調查,張家只是將畫作藏起來,後來還特別委託專業人士修復。張家和陳澄波相當有交情,住家相隔不過兩條街,二二八事件兩個家族同樣受難,陳澄波未經審判遭槍決前,遺言特別指名找張錦燦醫師幫忙,但是當時女婿顏滄海也一度遭逮捕,自顧尚有問題,更難出手相救。
昭和6年(1931)諸峰醫院改建後三年,喜獲次男藩雄,與長子出生相隔達十五年,同年創辦「嘉義產婆講習所」,隔年增設諸峰醫院助產所,培育助產人才,免費提供講習生實習工作。連續四年獲得臺南州知事褒揚奬和和獎金獎勵,據張錦燦女兒黃張妙英女士說:「開設產婆學校是爸爸的意思,並不是有些人認為的是由母親主導,母親於產婆講習所教授漢文及圖畫。父親有不少醫界朋友,也都至此教導。」
日治時期之所以出現私人設立產婆講習所,是因日治之前臺灣傳統的接生方式不注重衛生,產婦及嬰兒因細菌感染而死亡的比例頗高;日治時期,總督府開始新式產婆訓練,分兩方面進行:一是由大型醫院培養,分成速成科和本科;二是由小型醫院自行舉辦,配合官方的政策,私立醫院附設產婆講習所,例如:臺北高產婦人科病院、臺中清信醫院、高雄仁和醫院及嘉義諸峰醫院。這些私辦的講習所講習的期限及科目,大部分比照臺大醫院速成科,時間大致為一年或一年半,修習的科目有解剖學、衛生學、產婆學、育兒法、看護法和一般消毒法等。
講習生資格至少需小、公學校畢業。諸峰醫院附設的產婆講習所,修習年限為一年,一級共六十名,補習科一屆為三十名,不收學費,亦免費為人接生。產科本講為張錦燦、助講為賴尚遜、產科消毒法為黃文陶(上池醫院外科博士),助產所指導者:陳添美、歐林淵(產婆工會正副理事長),臨時產科講義由林玉書醫師擔任,旅行、遠足事宜由巫禎祥擔任,張李氏則教授漢文、修身、書法課程。私辦的講習所大體以服務社會為目的,但亦有講習所兼具附帶目的,例如高雄仁和醫院不僅培養產婆和普及衛生思想,同時致力於看護和女藥局生的養成。從張李氏教授漢文及書法課程可看出,諸峰醫院附設產婆講習所目的,不只努力提升婦女知識,也附帶延續漢文化的用心。講習所辦理期間,受日軍在昭和12年(1937)發動蘆溝橋事變影響,時局不穩定,時值總督府執行皇民化政策,漢文教育的推動更加困難,昭和15年(1940)產婆講習所辦理九年後,宣告停辦。
美軍大轟炸 諸峰琳瑯成廢墟
昭和16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昭和20年(1945)四月開始,遭盟軍連日大轟炸嘉義,諸峰醫院和琳瑯山閣全部被炸成廢墟,僅餘後院北邊的「和風館」,八月大戰結束,張醫師家人從疏散地區陸續返家,蝸居和風館,同時著手重建院址,重開諸峰醫院。
戰後張李德和活躍於詩社、畫會、婦女會和愛蘭會,並奉獻公共事務及慈善事業,膺任嘉義救濟院董事長,博愛救濟院董事。張錦燦醫師和張李德和伉儷情篤,備受社會推崇與敬重。
民國54年(1965),將家中收藏的三百多本詩集及園中的花木奇石一部分贈送嘉義紅卍字會,舉家離開嘉義至臺北依親於五女慧英。民國59年(1970)張錦燦醫師病逝於彰化長男張外科診所,享年八十一歲。張李氏寓居天母,與兒孫共享天倫,在休閒之餘仍活躍於臺北詩書畫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