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老醫館

再生堂醫院現況外觀照(郭盈良拍攝)
鄧水造醫師全家福(照片提供:鄧水造醫師小兒子鄧哲道)
斗南「再生堂」執業時期的鄧水造醫師(圖片來源:《臺灣醫師名鑑》1954年)
查看更多照片

再生堂醫院

108年嘉義市老醫館故事撰寫
鄧水造醫師民國50年(1961)由斗南搬遷至嘉義市開業,沿用「再生堂」之名繼續行醫,直到八十歲高齡才從第一線醫療退下。

醫館簡介

醫館故事

接觸教會,埋下行醫救人的種子
       
      鄧水造生於大正10年(1921)9月10日,是嘉義縣鹿草鄉下潭村人,他的父親曾擔任過保正,是一名中醫師,育有12個子女;身為長子的鄧水造,自然而然擔負起家人對他能出人頭地的期待。不過由於他小時候甚為調皮,在就讀下潭公學校期間,父親也帶他去位於義竹和朴子之間的「東後寮長老教會」上「兒童主日學」的課,他在長老教會三年的時間聽到許多關於聖經的故事,慢慢地他的性情也開始有了轉變,甚至在他小小的心靈裡埋下行醫救人傳福音的種子。
       
      公學校畢業後,於臺南的鹽水鎮讀了兩年高等科,後來考上了在那時相當出名的「嘉義農林學校」,尤其在昭和6年(1931)嘉農獲得日本高中「甲子園」棒球聯賽的準優勝(亞軍)後,更是聲名遠播。不過鄧水造當時雖然通過學科考試,最後卻在體能科測試時未能過關,沒能錄取嘉農。於是便前往「私立臺南長老教中學」(長榮中學前身)讀書,雖然當時長老教中學因為拒絕帶學生去神社參拜,而遭日本政府以「不承認該校學歷」作為懲罰,但仍有許多臺灣人將孩子送至該校就讀。

信奉「無教會主義」,遠赴中國行醫
       
      昭和12年(1937)鄧水造遠赴日本東京插班進入日本大學附設第一中學校,畢業後考入日本大學醫學專門部,由於戰爭時期缺乏醫生的緣故,讀了四年半便取得學位。就在昭和19年(1944)畢業後沒多久,經由當時活躍於臺灣社會運動界的蔡培火介紹,認識高俊明牧師的六姊高肅華,並於3月12日結婚。
       
      在日本讀書的時候,鄧醫師曾聽過同學之間討論內村鑑三所創辦的「無教會主義讀聖經會」,後來他也去參加,對於建構他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即是從這裡開始的。內村鑑三所創辦的「無教會主義」有個特色,就是:拒絕有組織的教會,因為只要有組織,就會有「階級」。尤其只要是擔任組織的領袖,就可能會驕傲自滿,把自己看成比他人更重要,因此他認為這不是聖經的教導。
     
      「無教會主義」思想的人,都會著重兩個思想路線:其一是對苦難生命富有憐憫的心;其二是對聖經的教導相當執著。鄧水造醫師就是這樣子的醫生,當他從日本學習醫科完成後,開始行醫時,就是充滿著這兩種心境投入醫療服務的工作。在這個理念驅使下,鄧醫師於婚後,曾短暫在日本大學病院服務,隨後他便一心想效法教會的宣教醫師前往醫療資源缺乏的地區行醫、傳教,由於他會漢文,於是中國戰區便是他的首選。
       
      透過「日本同仁會」會長高天成醫師的介紹,昭和19年(1944)9月20日鄧水造夫婦離開東京前往蘇州,來到由美國南方監理會創辦的「博習醫院」(今為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擔任醫師救治病患。不過隔年8月戰爭結束,中國人仇日的情緒波及臺灣人,鄧醫師想要繼續留在中國行醫的想法已不可能實現,因而輾轉回到臺灣。

從斗南「再生堂」到嘉義「再生堂」
       
      民國35年(1946)3月回到嘉義故鄉後,以「新生堂醫院」之名在鹿草鄉開業行醫。留在家鄉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照顧疼愛他的老祖母,直到祖母過世後,剛好他太太高肅華的姊姊有孕在身,想要休息一陣子,希望鄧醫師能到斗南石龜的「再生堂醫院」代為執業,而斗南「再生堂」則是他的丈人高再德醫師所創設。
       
      民國38年(1949),鄧水造醫師來到斗南鎮執業行醫,當時「再生堂」是村裡唯一的一家醫院,那時候不僅臺灣醫護人員不足,連藥品也因為剛戰後不久而嚴重缺乏,因此,每個醫師幾乎都是全科的醫師。加上小鄉村,交通又甚為不便,鄧醫師常騎著腳踏車出診去治療病人,就這樣,讓他的足跡遍及了整個斗南、斗六、大林等十多個鄉鎮。每每當貧困的家庭來看診時,或是三更半夜被臨時叫去往診,看見病人家裡經濟狀況不佳時,鄧醫師不但不收取任何費用,還會將身上的錢給予家屬救助。
       
      然而命運作弄人,鄧醫師的長子鄧哲明在五歲的時候,被不明病毒感染而導致嚴重的脊椎側彎,這帶給鄧水造醫師夫婦極大的打擊。當時為了要醫治大兒子鄧哲明的病情,由妻子高肅華帶著六名子女先搬到嘉義市來,也讓兒子在嘉義就學比較方便,而鄧醫師則繼續留在石龜看診,每個禮拜六才回到嘉義市和家人相聚。沒想到他在斗南這一待就是十二年半,且跟當地居民建立了如親人般的情誼。
       
      民國50年(1961)他將診所遷移到嘉義市,並沿用「再生堂」之名。來到嘉義市後,他經常參加「嘉義西門長老教會」祈禱會和查經班的聚會,且幾乎不曾中斷。此外,他也加入「無醫村醫療團」的服務,自費到各地偏遠地區去巡迴義診,他最常到嘉義沿海的東石、布袋等貧困地區去服務,不時對窮苦人家伸出援手,以實踐他從年輕時就曾許下要投入醫療傳道的心願。直到八十歲高齡才逐漸從第一線醫療退下來。民國108年(2019)7月9日,一輩子行醫濟世的他走完人生的旅程,也留給世人無限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