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老醫館

盧萬德(中間穿衣袍者)義診場景。 來源:《奇妙恩典》
北榮教會(攝於1956年)。 來源:《奇妙恩典》
盧氏於萬德醫院前拍攝全家福。 來源:《奇妙恩典》
查看更多照片

萬德病院

109年嘉義市老醫館故事撰寫
盧萬德醫師於1925年在水上鄉開設萬德病院,後於1942年遷至嘉義市。盧醫師是一名心懷基督之愛的仁醫,畢生奉獻於教會事務。

醫館簡介

醫館故事

作者:汪彣臻

1903年,盧萬德出生於嘉義市民生路一帶。他的父母原是虔誠的佛教徒,直到盧萬德的母親某天偶遇一名基督徒,與對方經過一番論辯後,受到深刻啟發,盧萬德全家遂轉而信奉基督教。當時信仰基督的人口極少,大家都將其視為「番仔教」,因此,盧萬德的童年處處受到親人與鄰里間的嘲弄和敵視。然而,也因為信仰,讓他日後與許多貴人牽起連結。

 

盧萬德從小天資聰穎,他的父母皆有意供其繼續升學,但父親在盧萬德1919年畢業於公學校的同年去世,此後由母親獨自扶養,家境窮困潦倒。所幸就在這山窮水盡之際,嘉義教會(今長老教會東門教會)長老陳老英醫師向他們伸出援手,不僅提供盧萬德全家一個棲身之所,還資助他就讀臺南基督教中學(現長榮中學)。受到陳老英幫助的盧萬德,立志成為傳道人,散播福音以報答陳老英的恩惠,無奈因年齡過小而遭神學院拒絕錄取,因而聽從恩師林茂生之建議,轉向習醫的道路。

1919年,盧萬德曾東渡日本同志社中學就讀,1922年回臺後考入臺北醫學專門學校。憶起在日本時,他興高采烈地穿上和服,不料被在場的學長告知,他所穿的和服乃是傭人穿的樣式。然而他也知道這是母親辛苦賺錢才訂製的和服,一時之間百感交集。

盧萬德在1925年畢業後,即返回母親的故鄉水上執壺行醫。幼年曾身處貧困的他,經常減免窮苦患者的醫藥費,甚至主動前往偏鄉義診,高尚的愛心與醫德使其獲得眾人的愛戴,受推舉為水上中學家長會長,並擔任保正、區委員等公職。

勤學不輟的盧萬德在1937年重拾課業,攻讀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期間有在馬偕醫院兼任過醫師,後全心投入研究,經過多番努力,完成了以《肺吸蟲症的試驗性治療》為題的論文,順利在1942年取得博士學位,受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同年攜家帶眷搬遷至嘉義市,在榮町五丁目二十五番地北側(今嘉義市新榮路234號,皇爵飯店,當時位於嘉義三大戲院電氣館對面)開設萬德病院,醫院南側與陳聯滄醫師所開設的明元眼科並列相連。

不幸醫館在1945年時受戰爭波及而炸毀,盧萬德遂另覓地點,在榮町四丁目,靠近中山路彰化銀行對面(今約中山路455號附近),購買一間小竹寮重新開張;迨累積足夠積蓄後,於1947年重回出生地──番社內,接近今民生北路與民權路口處(今約民生北路281號),在購置的土地上,建蓋萬德醫院,至此為萬德病院的第三次開業。

透過教會這個大家庭般的組織,連結起盧萬德與陳老英的佳緣。當盧萬德成為醫師後,他便積極參與聖工,大力協助多間教會建竣,如:水上教會、北榮教會等。此外,他也曾積極栽培有志投身傳道鹽水教會青年楊朝賞成為牧師,一了自己當年沒有實現的夙願,遺憾的是,楊朝賞卻因急症英年早逝。盧萬德經歷此度打擊,卻加倍投入主工。

1971年,盧萬德在為病患看診時,突然心肌梗塞,蒙主寵召,享壽六十九歲。回顧他的一生都心懷基督之愛。行醫濟世的同時,也不忘回饋社會,連在世的最後一刻都在為他人診治,這樣一位仁醫,令人無不緬懷至今。

盧萬德家族的第二代,多隨著1970年代的移民潮遷徙至美國。在許多成長並定居於美國的後代當中,有一位出生於1976年的盧志強先生,出於信仰的啟示,在2011年遠渡重洋回到臺灣生活,並在因緣際會下來到嘉義,接觸祖父盧萬德的故事。從教會長老口中得知,盧萬德早年一直想成為傳道人,盧志強對此相當感動,決定替祖父完成當年未了的夙願,於是盧志強考進臺灣神學院,如今在臺北擔任傳道。

盧志強說,以前在國外,父母都不太提及臺灣的事,他只能從有限的資訊中摸索臺灣是個怎樣的地方。回臺灣後才有機會了解臺灣以及家族的歷史,「如果上帝沒有感動我回來,那麼這一切歷史都會遺失,我的孩子也不會講中文。」盧志強笑著說道。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鄉,盧萬德在這片土地上燃燒自己,將畢生獻給信仰;雖然盧萬德的後代皆未繼承萬德病院,即使醫館建築在今日已消失不見,但他的孫子盧志強克服了語言、距離的隔閡,踏上記憶中陌生的臺灣,試圖追尋他的家鄉,在這裡,為他的家族寫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