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老醫館

林婦產科現況外觀(陳小玲拍攝)
林瑞烽醫師於2005年受訪情景(圖片來源:《嘉義市醫療業口述歷史》)
林瑞烽醫師使用的醫療設備及器具-超音波檢查器(圖片來源:《嘉義市醫療業口述歷史》2005年)
查看更多照片

林婦產科

108年嘉義市老醫館故事撰寫
林瑞烽醫師設立,民國50年(1961)遷至現址,原為木造房屋,後拆除重建為今日所見轉角型三層樓RC建築。

醫館簡介

醫館故事

家庭記憶
       
      林婦產科的創辦人林瑞烽醫師於大正11年(1922)出生於臺南州東石郡朴子街(今朴子市),住家位於配天宮媽祖廟的西側,大約三、四間房子的距離。他在家中排行最小,上有六位哥哥與三位姊姊。而他的父親在日治時期從事司法行政代書工作,【註1】處理一般土地登記,是當時朴子街少數的司法行政代書人員,業務相當繁忙。【註2】
 
醫學緣源
       
      林家總共有三位兄弟行醫,分別是大哥、五哥與林瑞烽本人。大哥是臺大前身—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主治內科與小兒科;五哥則是在臺北高等學校畢業後,遠赴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的醫學部深造,並取得醫學博士,在東京開業,是一位牙科醫師,二次大戰後選擇歸化日本籍;至於,林瑞烽醫師則是在朴子公學校畢業後,前往日本就讀東京巢鴨中學校,而後考取九州醫學專門學校(現為久留米大學),不過卻因正值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經常發動空襲,不得不中斷學習,故僅上過一年的基礎解剖、生理學課程。

      民國35年(1946),二次大戰結束後搭乘日本「雪風號驅逐艦」返回臺灣,而後插班考進臺大醫科就讀,他選擇從一年級讀起,四年後分科至婦產科,師從婦產科權威徐千田醫師。林瑞烽醫師則在臺大醫科畢業後,到省立臺北醫院(今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實習,當了數年沒有薪水的實習醫師,主要收入來源是靠開刀時產婦或病患家人所包的紅包。實習結束後成為正式醫師,又留在臺北行醫。

      直到民國43年(1954)決定返鄉嘉義,起初在嘉義市中山路開業,但因空間僅有40坪,過於狹小,後於民國50年(1961)遷址至公明路現址,當年他購買的是木造房屋,後來拆除舊屋新建今日林婦產科三樓混凝土建築。
 
求學生涯

      於昭和4年(1929),林瑞烽大約七歲唸幼稚園,八歲入學就讀朴子公學校【註3】,日治時期稱為鴨母寮分教場。在日治時期,正月到三月出生的小孩是七歲入學,而四月到年底出生的孩子,就歸類為年尾生,八歲才入學。幼稚園有私立與政府公設或認定的,通常是家境富裕者,才有能力供小孩就讀,一班約有三十人,日本人與臺灣人一起就讀。但是,到了小學就區分了,日本人就讀小學校,而臺灣人則就讀公學校。但是,也有比較特別的,像是一些擁有比較崇高社會背景的人士,例如:醫生或是鎮長的小孩,可以就讀小學校,就如同林醫師的大哥,他的小孩就是唸小學校的。

      昭和11年(1936),公學校畢業後,聽從兄長建議,前往日本唸中學,就讀於巢鴨中學校。主要是因為當時嘉中多半錄取日本人,臺灣人考取的機率非常低。當年從朴子到日本東京,須從嘉義搭火車到基隆,末班車到隔天天亮剛好抵達,再乘船到東京,約四天三夜,學生有優待票約十八元。在東京的中學沒有供宿,所以學生必須自己在外租房子,通勤就學,補貼房東搭伙共餐。

      昭和16年(1941),三月份於中學校畢業,同年十二月八日發生珍珠港事件。

      昭和19年(1944),考取九州醫學專門學校(現久留米大學),因正值戰爭時期,美軍經常空襲而中斷學習,故僅就學一年。

      民國35年(1946),返回臺灣後,再插班進臺灣大學就讀,四年後分科為婦產科。

      林瑞烽醫師自幼稚園開始就接受日語教育,在他記憶當中,就讀公學校前從未接觸漢文教育,僅有在家中父親口語教授。即便是在戰後返回臺灣大學就讀,學校仍是使用日語授課,真正接觸到漢文國語,則是在民國38年(1949)國民政府遷至臺灣後的事情了,當時行醫時,接觸比較多外省人病患,才慢慢學聽,但仍不會書寫。
 
師生情誼
       
      在公學校期間,有日本老師與臺灣老師教書,臺灣老師須經過師範學院畢業才能執教。在他記憶中,一、二年級是臺灣女老師教授,而三年級開始由日本老師教書,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四年級教過他的本田孝雄老師【註4】,教導三年後,回日本後繼續執教,直到當上校長再退休。雖然離開臺灣,但本田老師仍舊與學生保持深厚情誼,也會回來臺灣找學生敘舊及連絡感情。回想當時,日本老師很照顧學生,家境困苦的孩子,老師會主動幫忙與資助。例如:當時考取嘉中很難,老師會到家裡為學生課後輔導,作點心給學生補充體力,所以,在他內心十分感念老師的恩情。
 
行醫往事
       
      一般人生產都是請產婆接生,除非遇到狀況危急狀況,派人叫三輪車,請醫生到家裡看看。人工流產在民國四、五十年代沒有管制,且避孕觀念與方法不普及所致。除了產科檢查,婦產科會遇到很多狀況,像是子宮瘤、子宮外孕、卵巢瘤、剖腹產、前置胎盤等等,都需要手術開刀緊急處理。其中子宮外孕最嚴重,原因在於卵子在輸卵管裡面就先跟精子交會,可能輸卵管太狹窄,其交會後無法順利通過輸卵管到子宮,而直接在輸卵管著床,導致胚胎在輸卵管長大,歷經四、五十天後,將會撐破輸卵管破裂,導致整個骨盆腔出血,非常危險,要緊急輸血,開刀處理,才能挽回生命。
       
      其實,因為以前人們對於剖腹生產的意願較低,生產時,以顧全大人性命為主;但是,隨著時代轉變,大人與小孩都要顧及周全,所以一遇特殊狀況,選擇剖腹產的比例提高很多。其實,產婦自然順產比較好,因為剖腹後,子宮被開一個洞,又縫起來,這樣對身體比較不好。
 
醫學傳承
       
      林瑞烽之子林稻生繼承衣缽,也是一名婦產科醫師,曾撰寫認識子宮頸癌及探討子宮頸癌病患其對子宮頸抹片檢查利用率之影響因素等文章著作,曾任職於嘉義縣溪口鄉衛生所主任,目前也已退休。
 
註釋

【註1】根據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的檔案,大正12年(1923),總督府以敕令第41號公佈施行「司法代書人法」。該法規定,想要取得司法代書人資格的人,須向地方法院提出申請,經法院銓衡委員銓衡,通過考試後,得到地方法院認可授予資格,統一由法院來管轄。這是臺灣總督府從制度面著手區分,意在促使司法代書人在專業水準與素質的提升。同時期,還有行政代書並存。

【註2】根據漢珍圖書數位公司所輯「臺灣人物誌」資料庫,於日治時期,東石郡朴子街登記的司法行政代書人,只有三位,分別是林金臻、林金鼠與林賛。

【註3】朴子自清代起,即為政治、經濟的商貿中心;在日治時期,手工業發展繁盛,提升臺灣人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的能力。當時,朴子即有三所臺灣人就讀的公學校與一所日本人就讀的小學校。

【註4】本田孝雄,日本九州東北部大分市人,於日本中學畢業後,在臺灣就讀師範學校(今為國立臺南大學)。昭和9年(1934),來到鴨母寮分教場執教,任訓導一職,月俸四十八元。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