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老醫館

長春醫院院長-林淇漳(1899-1965年,照片前坐右2)-嘉義市人,台灣總督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取得醫學學士學位及齒科開業文憑,位於公明路開設「長春醫院」(圖片來源:《嘉義寫真第三輯》)
嘉義博愛救濟院為長春醫院院長-林淇漳先生創建,收容嘉義地區貧困無依者(位於林森路上),照片中的建築物為博愛救濟院的醫療所,由林淇漳醫師與其子林景修醫師,以較低廉的收費為民眾 看病(圖片來源:嘉義寫真第三輯》)
林淇漳醫師於博愛救濟院內的雕像(黃瑞逸拍攝)
查看更多照片

長春醫院

108年嘉義市老醫館故事撰寫
林淇漳醫師設立,昭和3年(1928)搬遷至公明路372號,歷經二戰建築奇蹟倖免。今已拆除,改建為「長春大樓」。

醫館簡介

醫館故事

學友好交情,曾任船醫遊歷南洋

      長春醫院是林淇漳醫師於昭和3年(1928)創辦,位於今天公明路372號。長春醫院最早設有內科、眼科和牙科,後來增設X光線科,業務最繁忙時期,一天門診病患超過百人,院內助理醫師、護理師和職工近十名。
 
      林淇漳醫師祖籍福建漳州詔安,生於明治32年(1899)7月20日,出生地約在日治時期臺南州嘉義西堡大街(今中正路和公明路間的吳鳳北路一帶),父親林榮仁,母親林祈安,是家中第二個兒子。三歲喪父,全靠慈母含辛茹苦教養長大,七歲進入鄉塾學習漢文,九歲才進入嘉義公學校(崇文國小)就讀,大正2年(1913)同屆畢業六十八名校友,包括畫家陳澄波、堂兄弟林長庚、弘仁醫院院長方輝龍,學友都有很好交情,「長春醫院」街頭廣告招牌,曾被陳澄波入畫「西薈芳」畫作。
       
      林醫師自幼聰明好學,大正5年(1916)進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就讀,同班同學四十一人,有王傳宗、楊金虎和楊雲龍等名醫。大正9年(1920)畢業,適逢醫學校改制成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醫專畢業後回到故鄉,隨即在同年四月與陳際唐的長女陳福治結婚,當年兩人同為二十二歲。岳父陳際唐先生是嘉義望族,也是嘉義金融界先驅,創辦「羅山信用組合」,也就是後來的第一信用合作社。
       
      婚後林醫師第一個開業地點不是嘉義市,而是竹崎內埔;開業不久,林醫師母親罹患癌症,陪同北上至臺北就醫,因而暫停醫館業務,直至林醫師母親於大正11年(1922)過世後,才重返內埔。由於母喪受到很大衝擊,回到內埔三年後,大正14年(1925)3月決定結束醫館,考入大阪商船會社,隨船擔任船醫,曾遊歷菲律賓和新加坡南洋一帶,期間大約一年五個月後辭去船醫職務回到臺灣,再度進入改制後的臺北醫專進修,於昭和元年(1926)11月正式取得醫學士學位和齒科開業文憑,自此四十年不曾間斷,以醫師志業服務社會。

轟炸熱區內,戰火下倖存
     
      拿到醫學士學位,林醫師曾在民雄短暫租屋開業,昭和3年(1928)4月開始著手在嘉義市興建「長春醫院」。購買現今公明路372號,當時宜春樓前方空地,採用上等松木,在半年內完工,總工程費高達一萬兩千日圓,當時中級公教人員月薪大約是五十圓左右,龐大建設資金,多賴岳父資助,林醫師感恩圖報,後來也盡心盡力照顧岳家親戚。
       
      長春醫院創立之後,林醫師辛勤經營,醫術盛名遠播,醫院經營日趨穩固,五年後的昭和8年(1933),在山仔頂購置約兩甲土地,斥資興建庭園別墅「梅園」,內有假山奇石,並親手整頓,培育花木珍果,春天梅花盛開,這也是「梅園」名字的由來。二次大戰末期,美軍戰機全島大轟炸,林醫師和家人疏散到梅園,戰爭結束,嘉義市區如同廢墟,長春醫院位在轟炸區域內,卻奇蹟得以倖免,三子景修也由日本返臺,一家人得以團聚。

博愛蒼生 戰後重組救濟院
       
      二戰期間戰火重創嘉義市,戰後人民生活困苦,百廢待興,終戰後一年,林醫師和林玉書醫師、梅獅醫師和詩人許然等人倡議組成「平糶會」,在缺糧時出售平價稻米,救濟貧民。同年,日治時期收容慈善團體「嘉義博愛會」,改設為「嘉義市救濟院」,林醫師出任首任院長。
       
      行政區劃和管理部門幾度更迭,「嘉義市救濟院」民國38年(1949)重新創立,後來又更名為「嘉義縣私立博愛救濟院」,一直到現在的「臺灣省私立嘉義博愛仁愛之家」,林醫師擔任董事長,一直到民國54年(1965)過世為止。長達十六年期間,林醫師奉行「愛、正、勤、忍」四大信念,逐步提昇原本簡陋設備,經營成為頗具規模的模範救濟院,總面積達三甲多,內有院所、安老所、習藝所、施醫所以習藝生產林場,員工多達二十餘人。民國48年(1959)十週年院慶,適逢林醫師夫婦同慶六十大壽,院民募資鑄造林醫師銅像,樹立在院內,感謝十年來辛勞奉獻。現在到仁愛之家,還可以在大門入口右側庭園,看到林醫師和接任的翁大有塑像矗立園內,飲水思源情義,綿延超過一甲子。

受洗於東門基督教長老教會

      雖注重個人養生,但林醫師先天身體虛弱,日治時代昭和初期曾感染傷寒,送到嘉義醫院診治,幾十天後才得以脫離險境,這也開啟他信仰基督決心的因緣。昭和14年(1939),與妻子在嘉義東門基督教長老教會受洗,之後擔任長執二十多年,並兼任青年團契團長、嘉義保育園園長和榮光幼稚園董事長。根據林醫師第三個兒子林建中傳記,林醫師受洗後,全家成為基督教家庭,東門基督長老教會的活動成為子女少年回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嘉義東門教會牧會知名牧師黃武東牧師對林醫師一家人影響更大,不只是給林建中洗禮的牧師,也是結婚的證婚人。

篤信基督,受人敬重的慈善家
       
      終年忙於醫院和救濟院志業,林醫師年過六十身體漸出狀況,X光檢查發現右肺罹患結核病,可惜發現太晚,無藥可醫,在過世前的六、七年間,雖常在梅園靜養,仍然沒有放棄慈善工作,親身處理院務。到了民國54年(1965)夏天病況急轉直下,10月14日意識不清,隔日因冠狀動脈阻塞過世,享壽六十七歲。

      林醫師子女思慕父親情深,第三個兒子林建中撰寫了《林淇漳傳記》,並為其作序,民國97年(2008)林建中出版的《林建中八秩回憶錄》,開闢專章讚揚父親是一位模範醫師,在做人處事方面「風格獨具,做事篤實,處世嚴正,好詩勤筆。」;在社會公益方面「誠篤基督徒,是熱心社會之慈善家。」;在家庭教育方面「養成我們四男二女為造成詩禮庭訓之圓滿家庭。」及「他很疼愛我,也對我有所期待,我一生很懷念他。」

      子女也非常孝順林醫師夫人陳福治,林醫師過世後,將她接往美國定居,民國72年(1983)5月22日下午六時,陳福治老太太在洛杉磯第四個兒子林達明住處蒙主恩召,享壽八十五歲。當時家人由全球各地馳往悼念,林建中從新澤西,第二個兒子夫婦從日本,女兒林祝英從加拿大,趕到洛杉磯玫瑰山紀念禮堂(Rose Hill Mortuary, Memorial Chapel)參加告別式。老太太骨灰後來由林達明親自帶回臺灣,與林醫師同葬在嘉義的墓地,落葉歸根,一生嘉義故鄉情,深深烙印在臺灣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