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老醫館

張家庭醫學科診所現況外觀照(李懿儒拍攝)
張始鵬醫師年輕照(照片提供:張始鵬醫師)
開業執照(照片提供:張始鵬醫師)
查看更多照片

張家庭醫學科診所

108年嘉義市老醫館故事撰寫
張始鵬醫師設立,民國63年(1974)退役後,於嘉義開設診所,執業3年後,遷至現址。現今高齡一百歲的張始鵬醫師,仍每日坐鎮診所。

醫館簡介

醫館故事

因戰亂而從軍,輾轉來到臺灣
       
      張始鵬醫師,民國9年(1920)11月14日出生於江西省興國縣的鄉村,現已高齡一百歲的他,九歲時便挑著白米和帶著大洋,離家到縣城讀書;讀了五年的書後,在他十四歲那年適逢日本侵華,因世道混亂,身上又沒了盤纏,正好遇到國軍招募娃娃兵,所以他就毅然投身軍旅,從基層的醫護兵幹起。
       
      在軍旅生涯中,歷經多次對日抗戰,像是七七盧溝橋事變、長沙會戰、衡陽保衛戰…等重大戰役,以及在對日抗戰勝利後,又參與多次國共內戰,而後跟隨國軍先退守到廣西二年,之後又退到海南島半年,民國38年(1949)才與軍隊搭船來到臺灣。

隨軍駐防嘉義野戰醫院
       
      民國41年(1952)張始鵬跟隨著9761部隊駐防在嘉義山仔頂的野戰醫院(位置在嘉義忠烈祠的齋館與社務所,又稱國軍八二八醫院),四十年的軍旅生涯中,張始鵬醫生從一個衛生兵晉升到外科主任一職,期間經歷的艱辛困苦,是外人難以想像的,且擔任外科主任期間,幾乎每日都在手術房內開刀,經他之手操刀救治的病患超過千人,連前國防部長蔣仲苓也曾是他的患者。
       
      來臺不久,就與同在野戰醫院擔任護士的妻子結為連理,育有二子二女。在部隊移防金門兩年期間,張醫師又逢民國47年(1958)發生的「八二三砲戰」,歷經九死一生的戰火後,回到了臺中訓練司令部,再轉調到嘉義縣大林鎮的中坑新生訓練中心任衛生組長一職,並在此退役。

高齡百歲仍看診,醫治患者無數
       
      張始鵬醫生在退伍前,參加了考選部舉辦的「六十三年國軍退除役醫事人員執業資格考試」,順利取得醫師執照,並可合法在民間執業看診。退役後,張醫生曾於北興街369號開設張家庭醫學科診所,執業三年後,遷移到民權路現址,至今仍在執業中。他對患者視如己親,其中不乏三代同堂者,甚至有遠從苗栗慕名求診的患者,數十年來已救治過無數患者。
       
      高齡一百歲的張醫師一生軍戎,他次子張義賢說道:「父親不菸不酒、生活規律,在飲食方面除忌生冷外,其餘皆不忌口。」這也道出張醫師的生活態度與習慣。現今他仍每日坐鎮診所,從開業迄今就一人打理診所內外,不論開藥打針或是打字輸入病患資料,通通由他一人搞定;且仍持續吸收新知,不時至各地參加研習課程及研討會,只因為他始終謹記「不能忘記行醫初衷,要把病人當家人」的信念。
 
張始鵬醫生參與的戰爭

盧溝橋事變

      七七事變,又稱蘆溝橋抗戰、盧溝橋事變,是中華民國與日本於民國26年(1937)7月7日發生在河北省宛平縣蘆溝橋的一起軍事衝突,為第二次中日戰爭(八年抗戰)全面爆發的起點。

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指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以湖南長沙為主的系列戰役的總稱。分別如下:
       
      第一次長沙戰役(又稱為「第一次長沙會戰」、「湘北會戰」,日本稱「湘贛會戰」),指民國28年(1939)9月至10月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第九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本軍隊進行的防禦戰役。這次戰役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爆發後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攻勢。日本為達到對國民政府誘降和軍事打擊,集中10萬兵力從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向向長沙發起了進攻。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1939年10月1日被正式任命為司令長官)為保衛長沙,採取以湘北為防禦重點,「後退決戰」、「爭取外翼」的作戰方針,調動了30多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共約24萬多人參加此次戰役。至10月9日,中國軍隊第195師恢復到進占鹿角、新牆、楊林街之線,日軍陸續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至10月14日,雙方恢復戰前態勢。
       
      第二次長沙戰役(1941年9至10月,又稱「第二次長沙會戰」),抗日戰爭期間,以中國第九戰區為主的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本軍隊進行的防禦戰役;本次會戰從民國30年(1941)9月7日至10月9日結束,歷時一個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一次重要戰役,發生在民國30年(1941)12月24日至民國31年(1942)1月16日的湖南和江西北部的部分地區,此次戰役主要經歷日軍向長沙推進的外圍戰鬥、攻守雙方在長沙城的攻防戰鬥和日軍撤退時國軍進行的反擊作戰三個階段。最終戰役結果為中方成功防守長沙,日方遭受慘重損失撤退而結束,因此又被中國方面稱為「長沙大捷」。此次戰役是民國30年(1941)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盟軍與日軍交戰的首場戰役勝利。
     
      長衡會戰(1944年5月至8月):分為長沙會戰(又稱「第四次長沙會戰 (1944年5月至6月)」)、以及衡陽保衛戰(1944年6月至8月)兩個階段。

衡陽保衛戰

      在民國33年(1944)6月22日至8月8日之間中國抗日戰爭後期最慘烈的一場城市爭奪戰。衡陽保衛戰是中國抗戰史上最成功的戰役和以寡敵眾的最典型戰例,被譽為「中國的莫斯科保衛戰」。衡陽保衛戰是中國整個抗戰史中作戰時間最長、雙方傷亡士兵最多、程度最為慘烈的城市爭奪戰,也是日本戰史中記載的唯一一次日軍傷亡超過中國軍隊的戰例。

國共內戰

      國共內戰是20世紀初期在中國境內爆發的內戰,也是20世紀中國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內戰。戰爭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民國16年至26年(1927-1937)之間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階段則是民國34年至38年(1945-1949)二次大戰結束後之第二次國共內戰。
 
      民國34年(1945)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之間的矛盾因裁軍、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度凸顯,導致雙方在民國35年(1946)全面開戰。共產黨將其掌握的武裝力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遼瀋、徐蚌、平津等三大戰役後,共產黨在東北與華北取得軍事上絕對優勢,至民國38年(1949)初已控制長江以北所有省份。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民國36年(1947)結束訓政、頒行憲法、將以黨治國的國民政府改組為行憲之中華民國政府、將國民革命軍改組為國軍,並以推行金圓券等金融改革措施提振當時尚處戰後疲弱的中國經濟,嘗試以改革換取社會精英與中產階級的支持,但改革失敗反使國民黨民心盡失。民國38年(1949)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進行停火談判但告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渡江戰役,佔領首都南京、第一大城上海,並漸次奪取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更名後的北京成立,而隨著國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中華民國政府輾轉於民國38年(1949)12月撤退至臺灣地區。自民國44年(1955)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

八二三炮戰

      金門炮戰,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指民國47年至68年(1958-1979)發生於金門、馬祖及其他中國大陸東南沿岸與島嶼的一系列戰役總稱(戰況最烈為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